中国法院网讯 通过对2006年至2010年审理结案的涉外知识产权案件进行详细调研分析,12月2日上午,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举行了涉外知识产权案件情况通报会,向社会公布了近5年来的10起涉外知识产权典型案例以及该院审理涉外知识产权案件总体情况。在该院公布的众多数字当中,记者发现,该院受理的涉外知产案件5年间暴增470%,而审判效率则有了大幅度提高,审理所用时间相比5年前少用了61天。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政府积极履行入世承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外国企业在我国投资热情不断提高,世贸组织高级官员对我国入世后的表现也给予了高度评价。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新闻发言人陈锐表示,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举世共睹,但是由于种种因素影响,外界对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特别是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工作了解的还很不够,甚至存在误解。召开这次情况通报会,向社会公布近五年来涉外知识产权案件的审理情况,目的除了全面展示该院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尤其是涉外知识产权案件审理工作取得的成绩,更重要的是如实反映我国司法环境的优化和我国在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方面的进步与成效,用翔实鲜活的案件事实彻底打消部分国际企业对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疑虑,用鞭辟入里的法律解读来提高外企在华投资经营的信心。
通报会上北京一中院民五庭庭长崔学锋首先就该院审理涉外知识产权案件的总体情况进行介绍。市一中院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所管辖的案件具有类型全、数量多、难度大的特点,成为展示我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工作的重要窗口。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随着外国企业对华投资力度不断加大,涉外知识产权案件数量不断增长、涉案标的额不断增大。2006年至2010年10月间,市一中院民五庭共受理各类涉外知产案件2691件,占全庭总收案数的28.4%,起诉标的额高达3.3亿元,当年受理案件数量也从2006年的241件达到2010年截至10月之前的1367件,案件数量增幅高达470%。
在案件数量不断激增的同时,案件类型多样化趋势也进一步突显。在这些案件中,既有跨国企业对于中国市场的开辟和维护时经常遇到的驰名商标认定问题,也有涉及外方专利技术的“高精尖”问题。为了确保案件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及时实现,避免因诉讼时间拖延造成损失扩大,该院不断总结审判经验,提高审判效率。2001年至2005年,该院审结一件涉外知产案件的平均周期是233天,从2006年至2010年该院已审结的涉外知产案件所用平均周期仅为172天,审判效率有了显著提高。
在本次情况通报会上,市一中院民五庭庭长助理饶亚东当场发布了十起涉外知识产权典型案例。在这些典型案例中,既有支持和部分支持外方诉讼请求的,也有外方败诉的案件,五年间审理的涉外知识产权案件中,最终支持和部分支持外方诉讼请求的占全部案件的55.2%,判决外方获得赔偿总额达人民币48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