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泰州海陵区规定,105名实权部门的科长,必须在统一下发的标准日记本上,对每天的工作进行记录。分管领导则每周对他们的“日记”进行当面点评,并由区作风办定期进行抽查。目前,已有5名科长因写日记不认真而被诫勉谈话。(11月22日扬子晚报:《江苏泰州百名科长写"服务日记" 5人不认真被诫勉》)
有个一官半职的人,如能挤出时间写点“工作日志”,应该是个值得称道的好习惯。比如,张三上门信访,答应人家周内给予回复,李四希望当面反映情况,约谈定在两天之后,等等,若能在日志上记上一笔,既可提醒自己言而有信,也有利于及时化解矛盾,有条不紊地做好工作。
但从报道的情况来看,海陵区科长们写的“服务日记”,似乎不是这么回事。当地工商部门有位科级干部,在日记中记录了他主动帮助一家企业申请商标注册的过程,结果立马受到作风办的点名褒奖。可见,“服务日记”的自我表扬色彩,可能比较浓烈。个中原因倒不复杂。既然,分管领导每周都要对手下科长所写“日记”进行“点评”,谁会把因服务糟糕而引发的问题,白纸黑字,和盘托出呢?那不是吃饱了撑的,自讨没趣么?这年头,没有人会傻到如此地步。
再说了,规定科长们把每天做了哪些事统统写入“服务日记”,这样的要求不仅过于苛刻,而且流水帐式的东西也没有什么“点评”价值。更何况,在官场相对封闭的语境中,科长们的“日记创作”空间大得骇人。例如,某科长明明上班时间在洗脚、打牌,或到宾馆开房“服务”情人去了,人家会如实写来,让你作为诫勉谈话,甚或行政处罚的文字证据吗?绝对不会。日记上记下的很可能是,“今天对部分酒店进行暗访,发现存在防火安全隐患”,云云。所以,一般情况下,领导通过“服务日记”,非但不能了解科长们的工作情况,反有可能助长欺上瞒下,弄虚作假的官场恶气。退一步说,即便百余科长都有话实说,分管领导的“点评”褒贬分明,但实际上,还是大小官员在唱卡拉ok,玩的仍然是权力自娱那一套。
那么,怎样才能发挥科长“服务日记”的作用呢?办法其实相当简单,即把所有日记都“挂”到当地官方网站上,让公众来当“裁判员”,对科长们的工作逐个“网评”一番。如此,估计笔下生花,大做锦绣文章的人将越来越少,更没人敢颠倒“服务”对象,在日记中胡诌一通,把自己说成如何了得的“人民公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