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发移动合作第一代:过渡产品
由于没有金融牌照,移动做出了战略部署,2010年3月中国移动全资附属公司广东移动已与浦发银行(600000,股吧)签订股份认购协议,以398亿元收购浦发银行22亿新股,占20%股权,成为浦发第二大股东。
由此,浦发和移动在移动支付上的合作被外界赋予厚望。
今年10月前后,浦发银行与中国移动共同推出“中国移动浦发银行借贷合一联名卡”,该卡由一张标准磁条卡和一张手机卡两张卡组成,除传统的借记卡、信用卡功能外,还集成了电子现金小额支付功能。
其中,手机卡是一张符合PBOC2.0标准的非接触式金融IC卡,内设两个账户:电子现金账户和小额信用卡账户。手机卡可以在具备“银联QuickPass”的终端上进行小额“嘀卡”快速消费。
这款双方合作推出的移动支付一代产品,并非外界所预期那样激进。
其一采取了银联力推的13.56MHz频率标准,其二终端形式上主要是外挂手机卡模式。
“实际上就是在手机上外挂了一个异形IC卡,这种方式在移动支付领域创新力度并不是很大。”一位国有大行电子银行部人士评价。
这背后有现实因素。知情人士透露,浦发移动第一代产品并非采用移动力推的2.4GHz,而是银联主推的13.56MHz频率标准,主要是因为双方合作时移动的战略已从主推2.4GHz 转变为同时也支持推行13.56MHz频率标准。
而浦发内部人士透露,创新力度不是很大,主要考虑推广成本。手机卡成本相对较低,大概120元左右,适合前期客户培育,“像银联那样送手机成本太高,但送个卡还是可以的。”
目前联名卡已在全国各地开始推广,目前发卡量已接近3万张。
不过,浦发相关人士表示,第一代产品仅是一个过渡产品,随着市场规模扩大,未来浦发和移动的方向肯定是采取全手机模式,即对手机进行定制,无需更换SIM卡和加装SD卡,类似谷歌在全球推出的支付手机一样。不过这个手机的价格较高,达到3000-4000元。中国移动内部有用一个终端公司专门负责手机采购,可能会降低成本。
“从这个产品来看,移动扮演的更多是属于通道的角色,并无主导权。”上述国有大行人士认为。
标准之战升级
银联、运营商、银行都希望通过标准确立自己对行业的主导权。然而,由于涉及到金融和通讯两个行业,包括移动运营商、支付服务商、应用提供商、设备提供商、系统集成商、厂家和终端用户等庞大产业链,以及央行和工信部两大监管部门,多方利益博弈激烈。因此,多年来移动支付国家标准迟迟难定。
银联基于13.56MHz非接触技术的NFC移动支付方案和移动基于2.4GHz的RF-SIM卡方案,如果加以推广,究竟孰优孰劣?
基于13.56MHz的NFC技术规范是国际移动支付标准,产业链完整,适用于大部分现有的POS终端机,具有更广泛的市场基础。但缺点是用户必须重新买一部具有NFC支付功能的手机,投入较大。
更重要的是,基于13.56MHz的NFC技术超过1400项专利掌控在Nokia、SONY等公司手中,技术核心专利几乎完全为国外控制,可能需要向技术研发方支付高额专利费。这是2.4GHz标准支持者反击的有利依据。
“目前大部分专利持有者应该还没有收费,但不排除未来不会收费。”一家第三方支付公司高管说。
而基于2.4GHz的RF-SIM技术由中国移动主导、国内企业自主研发,用户只需付一张SIM卡的成本,约100元,就可以实现手机支付。该技术支持远程数据下载更新,可远程冲值,离线刷卡。这是2.4G相对13.56M标准的最大优势,但短板在于巨大的搭建POS机网络、建设服务后台费用。
“两个标准各有利弊,标准不仅建立在共赢的基础上,同时要考虑改造成本、推广成本、专利成本。因此很难定夺。”接近央行人士称。
其背后更是利益群体的博弈,一位银行监管人士认为, “是SIM卡里加一个支付功能,还是设计一个"银行卡"贴在卡上,核心还是利益的问题。”
不过,从2010年以来,银联推行的标准实际上开始占上风。中国移动从主推2.45GHz方案转变为开始支持13.56MHz。
一家股份行人士透露,今年4月央行曾召集各银行讨论过手机支付标准草案的讨论,会上主要是确定了13.6标准,用于金融支付。
同时,4月,据媒体报道,国家金卡办主任、中国信息产业商会会长张琪也透露,移动支付标准已经初步明确,其中近场支付采用13.56MHz标准,2.45GHz方案仅用于封闭应用环境,不允许进入金融流通领域。显然这已确立了13.56MHz的地位。
然而,最近标准方向再次发生转机。11月29 日,工信部科技司副司长代晓慧公开称,工信部已与央行共同启动移动支付标准制定工作,国际通行的13.56MHz方案和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2.45GHz方案各有优势和不足,都将纳入行业标准。
“2.45GHz方案支持者不会就此退出市场,这背后可能涉及国民技术(300077,股吧)以及相关一系列产业链甚至地方政府的利益。”上述股份行银行人士认为。
他说,即使移动标准成为国家标准,但目前全国300万台POS机改造,及每年60-80万台新增POS机,都是银联标准的有力支持者,会导致事实上银联标准的强大地位。
受理环境:鸡与蛋困局
“除统一标准外,改善受理环境、提高用户体验好感,也非常紧迫。”上述国有银行人士认为。
据记者了解,浦发移动推行手机卡就面临受理市场的问题,推广名单上的一些商户,实际上没法进行手机支付。
银联上海内部人士透露,在上海,2009年银联上海就开始进行POS机改造,主要是为了推广IC卡应用,不过央行上海总部要求上海地区POS机除了特殊行业外,基本上都必须支持非接触式支付,即可以进行手机近场支付。“改造一台POS机的读头至少要300元,这还不包括软件改造,目前POS机改造是银联来承担费用。”上述人士透露。
另有银行人士透露 ,由于手机支付规模还小,改造成本较大,目前也只能由银联先承担,银联先改善受理环境,促进发卡量增长后收单行布点的积极性会增加,就可以由收单行承担改造费用。
不过,目前上海约有30万台POS机(不包括批发市场的POS机),也仅大约10万台可以支持非接触式支付即近场支付。
“用户和商户,这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如果少量甚至没有客户使用近场支付,就是移动免费赠送POS机,商家也不愿摆在柜台上,更不用说自己承担POS机改造费用。”上述股份行人士认为。
同样,由于目前近场支付终端的种种技术问题,如刷卡不流畅,导致客户体验并不好。同时,如果客户需要更换一个手机,目前可选择种类较少,成本高。
“短期来看,虽然手机支付盈利空间不大,但正像招行在信用卡市场一样,谁先进入就可能获得先发优势。”上述银行人士认为。
- 上一页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