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
2010年,浙江省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1.8027万件、授权量6410件,同比分别增长15.2%和18.7%。
试点培育
截至2010年底,浙江省已有国家知识产权示范、示范创建与试点企事业单位84家;省专利示范企业722家;市县两级专利试点示范企业4299家。
专利申请
2010年,浙江省国内专利申请量12.0742万件、授权量11.4643万件,同比分别增长11.2%和43.4%。
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天来。位居长三角南隅的浙江省,不仅以钱塘江大潮的壮阔和西湖的绰约闻名于世,更以源远流长的创新文化享誉华夏。吴越故地,山川秀丽,数千年的文明史、肥沃的土地、发达的水系和辽阔的海岸线共同孕育了独特的“江浙文化”,开放的传统带来兼收并蓄,创新的思想形成超越发展。穿越历史的长河,走进新世纪的浙江人不断创造着文明的成果,发明创造的快速增长折射出浙江特有的活力和光芒。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浙江省国内专利申请量12.0742万件、授权量11.4643万件,同比分别增长11.2%和43.4%;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1.8027万件、授权量6410件,同比分别增长15.2%和18.7%。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10年中国内地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前十的省(市、区)和副省级城市名单中,浙江省位居全国第5位。
从“埋头干”到“建体系”
近年来,国内各省发明专利的申请和授权量出现了你追我赶,不断相互超越的局面,但浙江省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及授权量却一直保持在前5位。如何在竞争的态势中持续激发自主创新的活力,站在知识产权创造的前列地位,一度成为摆在浙江省委、省政府及知识产权管理部门面前的一道亟待解决的难题。
“没有规矩难成方圆”,以“先行先试、埋头实干”著称的浙江人,在思考和实践中逐渐确立了自己的思路。从“十一五”开始,浙江省委、省政府把激励创造作为建设创新型浙江及“创新强省”的突破口,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开始建立健全激励知识产权创造的政策法规体系。
在地方法规方面,浙江省人大于1998年颁布实施了《浙江省专利保护条例》,这是国内较早的有关专利的省级地方法规。2005年末,正当“十五”向“十一五”迈进的关键时刻,浙江省人大修改了《浙江省专利保护条例》,其中与此前最大的不同,就是开宗明义,明确提出要鼓励发明创造,形成自主知识产权。
在制定鼓励创新的政策上,浙江省也不遗余力。2001年,浙江省政府就颁布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专利工作促进技术创新的意见》,其中强调:积极鼓励开发和申请发明专利,提高专利技术的层次和水平。发明专利可直接推荐参评省科学技术奖。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设有省级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技术中心的企业,必须努力开发和拥有发明专利,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数据显示,2006年,浙江省专利申请量5.2980万件、授权量3.0968万件,但发明专利申请量只有不到2000件。虽然综合排名没有落后,但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让代表创新实力的发明专利实现大幅增长,再次让浙江省的决策者们伤透脑筋:“通过什么样的手段和途径,实现浙江创造强省的目标?要想清楚,很重要。”为此,浙江省委、省政府启动了一项“关于浙江建设创造强省”的专题研究。
2008年6月,《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颁布实施,“关于浙江建设创造强省”的专题研究也在此时结题,许多从事该课题调研的专家学者郑重提出,将重视知识产权创造作为浙江未来发展的支撑点。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同意这一观点,他在谈到建设创新型浙江时强调,要落实“创新强省”总战略,努力实现制造大省向创造强省跨越。随即,浙江省政府先后颁布了《关于在科技工作中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若干意见》、《贯彻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实施意见》、《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其中均突出了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将鼓励中小企业发明创造、拥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作为“创新强省”的工作重点。
“十一五”以来,浙江省知识产权局编制了《浙江省应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目录》、出台了《知识产权、标准化、品牌战略实施计划》、《浙江省区域知识产权创建与示范工作实施意见》等一批鼓励创新的规范性文件,构筑了激励创造的政策法规体系,对激励发明创造的开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据统计,浙江省2009年专利申请量首次突破10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1.5655万件、授权量4818件。2010年发明专利申请量1.8027万件、授权量6410件,同比分别增长15.2%和18.7%,提前2年完成浙江省政府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所规定的专利授权量目标。
“浙江省不断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从浙江制造到浙江创造的问题,建设创新型浙江。”浙江省知识产权局副局长陈龙根向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表示,如果说浙江的知识产权创造已经站在了全国的前列,首先是与政策的激励密不可分。实际上,从发明专利的申请量、授权量上看,浙江省在“十一五”末期与“十五”末期相比,已经增长了3倍之多。而且,90%的发明专利申请来自于浙江的中小企业。
从“吃苦头”到“尝甜头”
“没有自己的发明创造,就会受制于人,无法在市场上立足。”如今,这已成为浙江企业的共识。
一位企业负责人向记者讲述了曾经因为缺乏发明专利“吃苦头”的真实的故事。前几年,美国高通公司在与浙江一家企业进行专利许可的谈判时,以其拥有的在移动通信领域包含其1400多件专利组成的码分多址(CDMA)技术国际标准为资本,提出专利许可使用费定价为每部手机360元人民币。如按3年生产这样的手机2800万部计算,这家浙江企业就要付出104亿元人民币的专利费。
近年来浙江企业在市场竞争环境下摸爬滚打的实践,让大多数浙江企业意识到,制造和创造所带来的价值有天壤之别。在设计研发、生产制造的一系列过程中,利润越来越多地向设计研发倾斜,中间生产制造所能带来的价值已经越来越少。从许多企业的发明专利创造统计中可以看到,光学仪器、电子通信、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领域的专利创造呈现出一派活跃的景象。
根据浙江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特点,浙江省政府出台的《贯彻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实施意见》中提出,强化企业知识产权创造的主体地位。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知识产权创造体系,提高企业把创新成果转变为知识产权的能力。
在今天的浙江,上述激励企业创新的政策在实践中已经得到了落实。
8年前,刚刚在浙江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闻路红进入杭州聚光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聚光科技)成为技术研发负责人。他向记者介绍,初期的研发工作由于缺乏条件,困难重重,不知应该如何下手。“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用政策支持和热忱服务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他回忆到,当时,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指导,不仅让企业知晓了激励创新的政策,而且在研发策略选择、专利数据库检索方面为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帮助。通过对数据库检索结果的分析,企业研发人员找到了光电分析仪器领域的技术空白点。
“我们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确定了研发方向和技术突破点,结果事半功倍。”2003年,聚光科技自主研发成功了半导体激光在线气体分析仪并就核心技术提交了多件发明专利申请。如今,聚光科技众多自主研发的专利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占领了国内近80%的市场,取代了原先由国际巨头独霸市场的局面,为“浙江创造”赢得了声誉。
“尽管企业还不是特别富裕,但在专利创造方面却从不吝啬。” 闻路红表示,企业有一套较为完备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重心就是激励创造。在聚光科技,不但企业将年销售收入的8%用于研发,而且根据制度经过企业内部评审程序后,研发人员每获得一件发明专利授权,都会得到3000元到5000元的奖励,如果专利形成产品销售看好,研发者还能拿到一定的分成。“根据浙江省有关规定,政府对获得授权的每件发明专利也会给予3000元的奖励,并且都能及时兑现。”闻路红讲到,企业鼓励发明创造,不仅有物质奖励,还有精神激励,让科研“尖子”做“领头羊”,带动科研团队跑得更快。根据聚光科技企业内部的一系列规定,发明创造还会成为员工晋升职称、年终评选优秀员工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
一系列举措大大激发了企业研发人员的发明创造积极性,出现了竞相提交发明专利申请的热潮。8年来,聚光科技已提交中国专利申请220余件,其中一半以上为发明专利申请,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浙江省专利示范企业。该企业以发明专利为核心,主导制定了1项国际标准、2项中国国家标准,该企业研发的“激光气体分析系统的标定方法”获得了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颁发的第十一届中国专利金奖。
像聚光科技这样倾心于“浙江创造”的企业还有很多,有的企业还向发明人赠送股份。如今,浙江从省委、省政府到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乃至许多走在发明创造前列的企业,都从政策上构筑了激励创造的坚实基础。记者在浙江采访时了解到,像聚光科技这样以发明创造见长的企业近年来不断增多,吉利汽车、海正药业、江南阀门、盛博电子……越来越多的企业虽然起步时间较晚,但由于重视专利研发,而成为了行业内的龙头企业。“专利是汽车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柱。”浙江吉利控股集团(以下简称吉利集团)负责人认为。据了解,在遭受金融危机影响、车市低迷的2008年,吉利集团重点围绕安全、环保、节能技术,投入10亿元研发经费,自主研发了先进的发动机可变气门技术(CVVT)、电子转向助力技术、爆胎监测与安全控制系统技术、自动变速器技术等业内核心技术,并就相关技术提交发明专利申请70余件,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国际专利申请30余件,至今已拥有近700件国内外专利,专利拥有量居国内自主品牌汽车行业前列。
从“游击队”到“正规军”
搞发明创造必须首先注重发挥人的积极性。除了自上而下的奖励政策,浙江省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还从各方面调动研发人员的积极性。针对企业反映较多的专利研发人员的专业技术职称问题,浙江省知识产权局与浙江省人事部门经过反复研究,从2007年开始,在省内试行“专利工程师”制度。
“自从考上了专利工程师,就没有了‘游击队’的感觉,而进入了‘正规军’的队伍。”聚光科技的专利工程师小刘,2009年还没有进入企业前就通过考试成为了一名专利工程师。他讲到,在企业招聘时,他因为有知识产权部门和人事部门共同颁发的专利工程师证书而得到企业的青睐,优先予以录用。他不负众望,参加工作仅2年,就已经提交了3件发明专利申请,很快成为研发骨干。“我们也鼓励企业内部的研发人员去考专利工程师,有了专利工程师职称并且专业对口的,都享受相应的职称待遇,企业现在已经拥有了多名专利工程师,在技术研发中很好地发挥了中坚作用。”闻路红告诉记者。
“浙江的创新主体体现出民营企业多、中小企业多的特点,因此我们结合这样的实际情况开展了专利工程师的试点工作。”陈龙根介绍,主管部门除了制定相应的政策,还注重实效,严把“入口”关,从而使专利工程师的专业素质有了保障,在发明创造中发挥了骨干作用。
在《浙江省“十一五”知识产权发展规划纲要》中,为企事业单位培养知识产权实用人才和高端人才,成为推动发明创造的基础条件之一。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随着一系列政策的贯彻落实,专利工程师激励浙江发明创造的作用得到社会的认可,其个人待遇和社会地位有了保障。2007年以来,在杭州、宁波、湖州、温州、绍兴等地,专利工程师受到热捧,每年的报考人数大幅增加,而科技型企业在招聘时也将专利工程师作为优先录用的条件之一,形成了良性循环。
国家知识产权试点企业横店集团联宜电机有限公司通过有效发挥专利工程师在企业发明创造中的作用,近年来累计提交专利申请1200余件,专利技术已覆盖到公司的各类产品和工艺。同样,浙江省专利示范企业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注重发挥专利工程师作用,有效推动发明专利增长,至今已提交发明专利申请101件,并通过《专利合作条约》途径提交了国际专利申请,并实现了部分专利成果产业化,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目前,浙江省已经有专利工程师及助理专利工程师数千人,他们在企业工作岗位上的扎实工作,推动了发明创造的迅速开展。“十一五”以来,浙江省企业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年均增长36.16%和28.54%,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成为浙江省广大企业,特别是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抗击金融危机及市场不利因素、实现转型升级良好发展的法宝,推动了“浙江创造”。
从“纸证书”到“真融资”
“差钱”是中小企业共同的“成长的烦恼”,浙江也不例外。在浙江省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看来,鼓励企业发明创造,不但要落实政策,更要帮助企业实现自主创新良性循环。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就是解决中小企业研发经费难问题,让中小企业走上创新之路的一个重要途径。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浙江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工作逐步完善,浙江省已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各地银行都已认同了发明专利的价值。
“以前没有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专利也不能从金融机构换来什么,为了维持研发只能去借民间高利贷,为企业经营增加了风险。”温州创力电子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生产通信设备的小型企业,拥有较强的技术研发能力,但苦于资金不足,许多研发项目进展受阻。该企业负责人许先生介绍说,去年,该公司在温州市知识产权局帮助下,对拥有的发明专利的价值进行了评估,从温州银行成功获得了800万元专利权质押融资贷款,企业研发重新走上了“高速路”,当年就提交了发明专利申请3件。
“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在温州市知识产权部门与温州银行的共同努力下已列入专项资金,有充分的保证。” 温州市科技局知识产权处处长朱勇敏告诉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温州市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工作紧密结合国家知识产权局有关指导文件以及浙江省知识产权局出台的《浙江省专利权质押贷款管理办法》等有关政策精神,针对贷款中的难点问题实现了两大突破,一是经费有保证,实现了专款专用,温州市每年在市级科技经费中预算500万元用于质押贴息,而温州银行方面每年也有专项资金5000万元;二是政府贴息,贴息标准是银行基准利率的50%。这两条成为国内少有的以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为渠道,激励企业发明创造的独到之举。截至去年底,温州市的银行以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22件发明专利为质押标的,已发放贷款1.1亿元,而这8家企业至今已提交的发明专利申请超过了30件,可谓效益明显。
近3年来,像温州一样,浙江的湖州、宁波、杭州等地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与当地金融机构合作,广泛开展了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工作,支持发明创造的工作,呈现出参与专利权质押融资的企业数逐年增加、单个项目的平均融资额逐年增大、被质押的专利主要为发明专利等特点。自2010年起,浙江省的许多民营、股份制银行纷纷参与浙江省的专利权质押融资。至今,浙江省累计已有数十家企业开展了专利权质押融资业务,兑现融资总额约8.6亿元,为企业的发明创造注入了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浙江省第一家获得发明专利质押贷款的企业奉化裕隆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于2年前曾经凭借其保护臭氧层物质生产工艺发明专利技术,成功贷款1600万元,获得贷款后,以专利研发为主的该企业当年提交了发明专利申请4件,专利新产品实现年销售收入7000多万元,上缴税金300多万元。
“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解决的是企业发明创造中资金短缺难题,所以受到企业欢迎,这也是我们今后工作的一个重点。”陈龙根谈到,在浙江,位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较传统制造型企业本身拥有一些发明专利,进行质押融资后,可以产生更多的发明专利,因此受到金融机构的青睐。
这也许正是发明专利的魅力所在,记者在浙江采访时深刻感受到,以知识产权进行质押贷款,促进和推动了发明专利的加快产生,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只有当发明创造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力量,发明创造的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发明创造的真正意义得以显现的今天,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才能易于实现。利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推动发明创造的开展,无形中很好地阐释了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真正含义,值得思考和借鉴。
数据显示,截至“十一五”期末,浙江省发明专利年申请量、授权量及每万人拥有量等指标均位居全国前列。国家统计局公报显示,2010年浙江省生产总值达2.71万亿元,年增长11.8%,超过全国平均增长率,居全国第4位,与同期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名第5位相呼应。发明专利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和价值由此可见。陈龙根表示,“十二五”期间,浙江省知识产权工作将进一步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浙江的核心,激励发明专利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目标是发明专利继续位于全国前列。”他充满信心地表示。
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在创新文化积淀深厚的浙江,如今发明创造的浪涛,正如钱塘江潮,一浪高过一浪。改革开放初期,浙江曾经创造了多个经济发展模式,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加快,人们有理由相信,走在创新前列、充满创新活力的浙江必将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涌现出更多的发明创造,为经济建设插上腾飞的翅膀,成为知识产权创造的一个新航标。
记者手记
在浙江采访的几天时间里,无论是在省、市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还是在地方、在企业,记者与被采访者虽然是初次见面,但说起发明创造、说起专利,大家就开始变得不再陌生,就会变得滔滔不绝。曾记得,一位企业的负责人侃侃而谈企业通过发明专利起家的历程,3个小时过去仍意犹未尽;曾记得,一位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领导与记者在灯下畅聊激励创造的举措与感慨,倏忽间午夜已过尚未知觉……一桩桩,一件件,一种浓浓的氛围就像钱塘江的潮水撞击着记者的心扉。虽然辗转奔波,虽然路途辛劳,虽然对于浙江省的知识产权工作来说只是惊鸿一瞥,但有一种收获永驻心间,那就是,浙江大地上已经深深印下一行奔向创新型国家目标的闪光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