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议:与其“抱养”别人的“孩子”,不如养好自己的“孩子”
山寨与傍名牌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阿迪达斯与阿迪王的侵权案最终以双方和解宣告结束。这场长达5年的知识产权官司,最终化干戈为玉帛:法院判定,“阿迪王”中文商标及其三角标LOGO需无偿转让给阿迪达斯,且不能再继续使用并出现在终端店面中。
曾一度实现年利润1.1亿元的阿迪王似乎在长沙街头不见了踪影。品牌扩张最迅速时,它还曾在黄兴南路步行街占据了一方天地。一场满城风雨的官司过后,被网友戏称为“上古神靴”的阿迪王,你还好吗?
前景回顾
阿迪王和阿迪达斯的恩怨情仇
2008年8月
阿迪达斯以阿迪王侵犯其商标专用权及不正当竞争纠纷为由,将阿迪王公司、华珠公司、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百特体育商城个体业主郭某诉至营口市中院。
2009年7月21日
阿迪达斯又在湖北省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再次提起诉讼。
2009年10月20日
由于阿迪王提出管辖异议,该案件移送大连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
2010年4月
作出一审判决,驳回阿迪达斯的全部诉讼请求。
2013年3月
阿迪达斯将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诉至法院。3月15日,该案在北京市一中院开庭审理。
2013年5月
历时五年的德国阿迪达斯状告中国阿迪王侵权案,最终双方和解,“阿迪王”中文商标和三角标LOGO被无偿转让给阿迪达斯。今后阿迪王的所有产品、店铺不得出现“阿迪王”字样,否则赔偿300万元。阿迪王创立之初被称为山寨品牌,在三四线城市很受欢迎,如今将要走进历史。
【调查】
阿迪王品牌产品
城区难觅
5月9日,打开阿迪王体育用品(中国)有限公司官方网站,看到除该品牌英文名adivon外,整个网站已不见中文“阿迪王”和其三角形LOGO的踪影。随即,百度地图检索结果显示,长沙城区唯一一家专卖店位于河西枫林三路111号,其余7家门店则分布在望城、宁乡等县城。
上午10点,来到该地图所示地址,发现本应是阿迪王专卖店的商铺早已改头换面,做起了某品牌男装的生意。据店内服务员介绍,这家店是换了生意没换老板,“一年多前我们就不做阿迪王了,产品销售不出去,生意不好做。”
店内曾是阿迪王品牌经销商的老板介绍,长沙市区内已没有做阿迪王品牌的了,目前该品牌的经销商基本集中在边远的郊区或3、4线城市。对此,致电了阿迪王负责品牌加盟相关事宜的丁总,对“阿迪王是否已经撤出了长沙市场”的提问,他避而不谈,并以“正在开会”为由挂断了电话。
【声音】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看起来像名牌,价钱却便宜不少,穿起来也有面子。在浏阳做着花炮生意的潘先生就挺喜欢“阿迪王”。他告诉,自己有4双该品牌的运动鞋,“也是个名牌啊,和阿迪达斯差不多吧。”据了解,阿迪王在省内3、4线城市较受消费者喜爱。
“根本就是个山寨牌子,从没有买过。”在长沙某高校上大三的申同学如此说道,“最烦就是这些傍‘名牌’的国内产品,自己好好的做起一个牌子不行吗?”他还说,基本上没见过身边的同学和朋友购买该品牌产品。对于官司的结果,申同学认为是“意料之中的事”。
专家观点
应该开始养自己的“孩子”
著名品牌战略专家李光斗指出,此案无疑是个标志性事件,意味着中国“山寨”品牌的一个转折,中国的中小企业在品牌上,不能再“抱养”别人的“孩子”,而应该开始养自己的“孩子”。
而对于国产品牌靠“山寨”起家,实现原始积累再谋求转型之路的经营理念,湖南商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彭炳忠教授表示,这是国内中小企业惯用的手段,也是一种寻求差异化的手段。凭借这种手段能迅速树立产品形象和扩大销量,同时获得消费者的偏好,但并非长远发展之计。
彭炳忠认为,想要企业获得长久发展,还是得寻找其他差异化发展途径,归根究底得回归到自身品牌的培育上来。
只有在产品的功能、质量上下功夫,通过营销、渠道、价格等手段,有效运作大事件营销、参与公益事业等,才能吸引消费者的偏好,培养消费者的忠诚度。
相关链接
那些让人哭笑不得的“山寨”们
仔细找来,市面上的“山寨”产品可真不少。消费者在购买相关产品时,应擦亮双眼,避免出现哭笑不得的情景。
家电:用山寨货“横行”来形容家电市场也不为过,包括“小夭鹅”冒充小天鹅,“科尤”冒充科龙,“美白勺”冒充美的等。还有不少是改英文名称,如“方太”正品标识fotile,山寨货改为fotier;“三星”正品标识samsung,山寨货是sanxing。
食品:相信不少坐过火车的朋友都买到过“康帅傅”方便面,还有“营养抉线”、“旺子”牛奶、“粤力粤”饼干、“脉劫”、“白事可乐”、“王老古”、“雪霸”、“KFG啃他鸡”、“依利酸酸乳”等,仿真度超高,让人防不胜防。
傍来的“名牌”
迟早得还
在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为了博个面子,张开踩着仿名牌的皮鞋,跨着“A货”手包参加了同学聚会。这一幕,除了引发影院内观众的阵阵哄笑,是否也刺到了国内商标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痛处?对此,我们不得而知。
阿迪达斯与阿迪王的持久战终于划上了句号,结果不出意料。作为国内“知名”的山寨品牌,阿迪王甚至走出国门,大张旗鼓地赞助了叙利亚、莱索托和科特迪瓦三个国家的2012奥运会代表团。当商标出现在伦敦奥运赛场时,阿迪达斯一方的感受,我们也不得而知。
国内市场上,山寨似乎已经成为了业内“不能触碰的伤疤”,每每谈及至此,都讳莫如深。价格便宜,穿着还有面子,山寨品集中火力攻击3、4线城市和农村地区,无往不利,总能抓住这些地区消费者的心。
除了消费者“图便宜”的心理,出现这种山寨扎堆,真名牌受创的现象,归根结底恐怕还是国内商标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导致注册“山寨”商标畅通无阻,被追责时惩罚过轻等现象的不断出现。
事实上,注册“山寨品牌”,可能在品牌发展最初时讨了个巧,走了捷径,但对该品牌长期以来的发展来说,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试问,一棵预期参天的树苗,怎会甘心一直生长在其它树木的阴影下?傍来的“名牌”,迟早得还。
(来源:三湘都市报 朱蓉 杨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