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枝头上即将成熟的果实,四川省广元市元坝区的果农王大伯喜滋滋地说:“以前我们栽种的猕猴桃卖价不高,每斤也就几元钱。如今,这种水果能卖上好几倍的价钱,最好的能卖上十几元一个!我们果农能这样致富,全靠有了地理标志商标。”
果农王大伯的感受,在四川的其他农村也随处可见。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随着商标战略的实施,地理标志商标对地方经济发展、农民增产增收的作用立竿见影,一场培育申报、做大做强地理标志商标的热潮正在“天府之国”兴起。
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四川是农业大省,这里物华天宝,拥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针对农村经济的特点,全省工商机关通过深入实施商标富农工程,推进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商标品牌建设,带动了当地涉农企业增效、农民致富,加快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廖昌明是成都市郫县一家豆瓣厂的技术厂长。有着30多年酿造食品经历的他见证了“郫县豆瓣”这一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从诞生到发展的全过程。1997年,当地相关部门提交了“郫县豆瓣”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申请。2000年4月,“郫县豆瓣”被认定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为四川省第一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后的10多年来,全县许可使用“郫县豆瓣”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企业已有100余家,产值数十亿元,更重要的是,该产业吸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1.5万余人,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农民就地转岗增收及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可以说,郫县豆瓣行业尝到了地理标志商标带来的‘甜头’。如今,我们的产品除了在国内销售外,还出口到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廖昌明说。
通过地理标志商标带动一方农民致富的故事,在四川其他地方也正在发生。盐源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西南地区最大的苹果生产基地之一。长期以来,这里的生产方式沿用传统栽培模式,因为没有自己的商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强,严重挫伤了果农的种植积极性。针对这些问题,盐源县委、政府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全力打造“盐源苹果”品牌。随着地理标志商标的注册,“盐源苹果”迎来了新生。
灾后重建展示实力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商标战略,“实施商标战略,建设品牌四川”已成为全省的共识。
为进一步推动地理标志商标工作的开展,四川省各级工商部门还相继出台了扶持措施。例如,阿坝州出台《阿坝州名优商标、地理标志商标奖励办法》,对获得名优商标或地理标志商标称号的商标所有人,奖励10万元;《雅安市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战略(2011—2020年)》提出,要大力推进具有资源优势的特色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工作,实现雅安市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逐年递增。
地理标志商标不仅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汶川大地震”“芦山大地震”等自然灾害的灾后重建中,同样也交出了靓丽的答卷。
地处四川省广元市南郊的元坝区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遭受严重损失,特别是农业产业损失惨重,成为四川省39个重灾县区之一。就在当地猕猴桃产业发展和销售最艰难、最无助的时刻,“紫云猕猴桃”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通过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开辟的“绿色通道”很快得到注册。信息在网上公布后,元坝区猕猴桃协会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及国外商家的求购电话。虽然“5·12”地震灾害使全区猕猴桃产业遭受了严重损失,但由于注册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品牌效益得到了明显体现。
开启发展崭新蓝图
在推进地理标志商标向纵深发展的进程中,全省各级工商部门构建起服务与保护并重的工作机制,取得了新突破。
“高庙白酒”和“洪雅藤椒”是洪雅县近年注册成功的两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为全方位保护好“高庙白酒”和“洪雅藤椒”,当地工商局建立了日常巡察与专项检查相结合的市场监管模式,对相关企业进行定期与不定期检查,依法严厉打击未经批准使用该区域品牌及相关标识从事各种违法活动的行为。
宜宾市是四川省拥有地理标志商标较多的城市之一。为进一步加强对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保护力度,宜宾市有关部门结合“红盾春雷行动”、“3·15”消费者权益日、“送知识送服务”等活动,广泛宣传商标法、《四川省著名商标认定和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引导经营者、消费者积极参与到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专项保护行动中,为专项保护行动的开展营造了良好氛围。
随着《四川商标战略(2011-2020)》的深入推进,全省地理标志商标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统计显示,截至去年,四川地理标志商标累计已达96件,居全国第5位。日前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公布的2013年1月至6月新增地理标志商标名录中,四川又有“石棉枇杷”“松潘贝母”等8个地理标志商标名列其中。
从1994年我国出台《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和管理办法》至今,四川的地理标志商标已走过近20年的岁月。如今,全省的地理标志商标工作呈现出一片大好局面。随着商标战略的不断推进,相信不久之后,地理标志商标将会带给四川更多的惊喜。(知识产权报 记者 周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