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1997年,“东风”成为我省第一件驰名商标。目前,全省驰名商标达90件,其中今年新增27件。驰名商标实现“撑杆跳”式的增长,得益于去年我省强力推进商标战略。
对企业而言,名标就是“金招牌”,还能变成“提款机”。
但是,与发达地区甚至相邻省份相比,我省商标发展依然不够,驰名商标存在地域和行业分布不均衡现象。
年末盘点,硕果累累。省工商局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我省注册商标总数已达9.59万件,预计年内将突破10万件。其中,驰名商标90件,比上年底增长42.86%。
“用10年左右的时间,把湖北建设成为商标大省、商标强省。”去年11月,全省推进商标战略会议拉开了强力推进商标战略的序幕。
一年之后,10万商标闪耀荆楚,商标战略强势开局。
商标战略“开门红”
1997年,“东风”被认定为驰名商标。这是我省第一件驰名商标。
2007年,一年新增驰名商标10件,驰名商标总量达到27件。
今年,我省新增驰名商标达27件。这个数字,正好与1997至2007年间的总数持平,与2010年新增14件相比,增长近一倍。
驰名商标“撑杆跳”式的增长,动力何在?
省工商局局长刘源超认为,最根本的是商标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实施商标战略纳入各级政府的目标考核。
另一方面,省工商局实施“名标打造工程”,全省工商部门走访“名标”(驰名、著名、知名商标)企业1887家,收缴假冒商标标志近80万件,查扣假冒伪劣商品案值1.5亿元,凸显名标价值。
以名标为抓手,商标战略强势推进。来看这一组数据。
今年,全省新申请商标注册首次突破2万件。截至10月底,全省注册商标总数已达95853件,比上年底增长15.1%,预计到年底将突破10万大关。
名标打造开始大丰收。今年以来,全省新认定著名商标124件,新增地理标志11件,新增驰名商标27件,是去年的近两倍。
我省商标战略实现了“开门红”,商标发展进入了“盛果期”。
名标闪亮真金本色
商标,尤其是名标,价值在哪里?
海尔、双星等名标带动,青岛经济总量不断扩张。
美的、万家乐等名标作支撑,顺德位居全国百强县前列。
东风、美尔雅、黄石东贝、劲牌、安琪……一批驰名商标,亮出湖北名牌方阵。
名标的多寡、活跃程度,已经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风向标”。
对企业而言,名标就是“金招牌”。
2010年1月,“土老憨”商标被认定为驰名商标。土老憨农业公司迅速变身为“土老憨生态农业集团”,旗下的土老憨风味食品、土老憨果蔬、土老憨酒店,共享“土老憨”驰名商标。
驰名商标让土老憨产品提级上档。土老憨蜜柑价格最高卖到了每个8元,还供不应求;“土老憨”清江野渔休闲食品,在武汉市的销量年均增幅超过120%。
商标还能变成企业的“提款机”。
今年以来,商标权质押贷款取得突破性进展。武汉仟吉食品公司用“仟吉”商标权作质押,从银行贷到2000万元,成为我省目前用商标权质押获得的最大单笔贷款之一。
从无形资产到真金白银,商标闪现出“真金”本色。
驰名商标潜力巨大
商标战略推进势头喜人,但全省商标发展不够的问题依然突出。
差距源自对比。
我省商标年申请量只有广东的11.6%,只有浙江的16.8%,少于中部的河南、安徽。注册商标总量只相当于广东的九分之一,不到浙江的六分之一,少于河南和湖南。全省72家上市公司,只有17件驰名商标。
分析差距,两个“不均衡”现象尤为突出。
地域分布不均衡。90件驰名商标,武汉、宜昌两市占了43件,有的地方至今尚未实现零的突破。
行业分布不均衡。历年来认定的驰名商标,多集中在汽车、化工、烟草、食品、服装等行业,近年来迅猛发展的光电子信息、生物、新能源、环保、消费电子等新兴产业和领域,迟迟未能突破。
差距蕴藏潜力。
高新产业正酝酿商标富矿。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全省经济发展主导产业,武汉市东湖开发区是我省规模最大、自主创新能力最强的高新技术企业聚集地。大批拥有核心技术的本土企业,将酝酿出一批新兴产业领域的驰名商标。
众多“老字号”亟待激活。随着企业改制、改革的深入,集中在餐饮服务行业的“老字号”,培育前景看好。
第三产业商标蓄势待发。我省正积极培育旅游业、商业、服务业第三产业商标,商务休闲、文化旅游、温泉度假、仓储、物流配送等特色服务商标,正在加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