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龙海的土笋冻要申请国家地理商标了;厦门海沧的土笋冻要冲刺QS认证了……
连日来,晋江经济报推出的关注安海土笋冻系列报道,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关注。不少安海读者更是坐不住了,他们纷纷上网@晋江经济报,有的支持厦漳泉三地“申遗”,也有不少坚持认为安海土笋冻更为“正统”,无需联合。
有网友还提出:“土笋冻‘申遗’貌似安海不积极,漳州的土笋冻很有自己的特色,历史比安海的稍晚些。厦门土笋冻也申请市级‘非遗’成功了,安海的再不懂保护,什么都是厦门的了。”
那么,如今,安海土笋冻“蜗居”安海,是不是真的是晋江有关部门对保护工作重视不够呢?
记者采访了晋江文化部门、安海镇政府、安海工商所的相关负责人。对此,他们大多很无奈:“目前已将安海土笋冻制作技艺推荐为泉州市级‘非遗’项目了,但是地理商标的申请、安海土笋冻品牌的推广,还需要安海土笋冻从业者们更主动一些。”
安海土笋冻该如何从传统观念中“突围”?今日起,晋江经济报将在新浪官方微博上发起微话题,你只要#关注安海土笋冻#,同时@晋江经济报就有机会获得价值一百元的奖品哦!
01
安海土笋冻从业者对申请地理商标不甚热心
龙海市浮宫镇镇政府要将当地土笋冻申请国家地理商标。其实早在一年前,安海镇就曾有此“计划”,但却在现实中执行不下去。
2012年5月17日,安海镇政府联合安海工商所、税务、卫生、质检等部门,与当地近30家土笋冻业者一起,召开了一场“安海土笋冻发展座谈会”。
座谈会上,安海镇希望土笋冻从业者们联合起来,一起成立“同业协会”,并以同业协会的名义,申报和培育“安海土笋冻”成为国家地理商标。
据晋江工商部门工作人员介绍,申请地理商标的首要条件是——申请人必须是依法登记注册的行业协会。也就是说,任何个人和政府都无法申请地理商标。
为了更好地申报和培育“安海土笋冻”成为国家地理商标,安海工商所还组织人员从申报地理商标的基础条件入手,对于安海土笋冻的文化底蕴、口感,以及从业人员和产量上都进行了具体的了解和分析,编写了厚厚的材料。
但是,安海土笋冻的从业者却不甚热心,既没有人愿意牵头组建行业协会,也没有多少人主动要求报名参加即将组建的行业协会。在这种情况下,行业协会至今没有成立。
对于安海土笋冻申请国家地理商标难以推动的现实,安海镇政府有关知情人士说:“归根结底是安海土笋冻从业者没有把申请地理商标当一回事,没有积极对待这个行业。对于厦门和漳州土笋冻的竞争,他们一直都以一种较为轻视的态度对待。”
02
注册登记的土笋冻商标仅4件从业者:“做土笋冻没面子”
@苏文醒:漳州、安海两地联合冲刺省级“非遗”,不错哦,合作的话,实力就更强了!支持!
@鍭謌:土笋冻最初就是晋江安海的,什么厦门、龙海都是浮云,安海土笋冻才是王道。
网友声音
那么,为什么安海土笋冻从业者们对于申请国家地理商标如此不热心呢?记者就此进行了走访。
安海西垵村是土笋冻经营者较集中的一个村,目前有土笋冻经营户27家,基本以家庭作坊为主,有的作坊雇佣工人10多个,有的则是自家成员齐上阵。每家作坊每日产土笋冻300~500盒,消耗土笋将近100公斤,年产值约2000万元,并形成了土笋冻原材料采购、加工、销售产业链。
但从晋江工商部门提供的信息来看,安海仅有五里桥、肖园、萧培等5~6家较具规模的土笋冻经营户有自己的门店和固定的酒店客户,而注册登记的土笋冻商标也仅仅只有五里桥等4件。从商标品牌建设上来看,土笋冻经营者依托商标品牌效应来运作发展的意识并不强烈。
虽然不少安海土笋冻业主承认厦门、漳州等同业间的竞争非常激烈,但大部分业主并没有紧张感。他们告诉记者:“厦门很大一部分的土笋冻,都是从安海贩过去的,我每天都有不少土笋冻销往厦门,更不用说别的地方。但是对于我们来说,只要能把一天生产的土笋冻全部卖完就可以了。”
如此看来,安海土笋冻从业者们似乎有些“胸无大志”。对此,一位安海土笋冻的从业者说:“我们大多是因为生活所迫才来做土笋冻的。安海是商贸重镇,比较重视商业,做土笋冻则是起早摸黑的‘体力活’,虽然口碑和市场都不错,但还是有不少人感觉做这一行没‘面子’,也不希望自己的后代接手。”
也许正因为这样,安海土笋冻从业者虽然数量比漳州和厦门多,但是不少经营者仅把制作土笋冻当做副业,没有固定门店,采取的是在家加工,然后由商贩自动上门批发取货的经营方式。(记者_曾舟萍 董瑞婷 黄华红 实习生_李玲 丁瑞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