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老梨树根部周长约2.5米,两个成年人才能将其勉强围拢……5月7日,记者在“中国鸭梨之乡”晋州市孔目庄村村东的梨园里,见到了这棵已有400多年树龄的“梨树王”。
虽然年代久远,但老梨树每个枝头上都挂满了果。“这一棵树能产1500多斤鸭梨。”聊起晋州鸭梨这个“老品牌”农产品,梨树主人翟丽敏的话匣子顿时被打开。
晋州市林业局副局长高志货介绍,像这样四百年树龄的老梨树,在孔目庄村就有2000多棵,整个晋州市则有3000棵。
百年梨树见证晋州鸭梨
“‘晋州鸭梨’申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时,就是在俺们这儿采的土样。” 指着梨树下的沙土,孔目庄村村委会主任李瑞虎告诉记者,“这里曾是滹沱河故道,土壤为沙土、沙壤土等。种啥粮食都不成,别的村种麦子亩产千斤,在这里费心管理也收不了600斤;唯有种鸭梨,不但树长得好,而且果还好吃。”
抓一把沙土,用手指慢慢捻开来,记者发现沙质极其细腻。正午阳光下,赤脚在沙土上走几圈,除了有些烫脚外,没有任何不适感。高志货解释说,这种沙土透气性好、富含13种矿物元素,非常适合梨树的生长;也正是这里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孕育了晋州鸭梨个大皮薄、果面光滑等特征。
在孔目庄村的一家冷库,记者见到了独具特色的晋州鸭梨。只见倒卵圆形的它们,靠近果梗处还有一处鸭头状突起,而这也正是“鸭梨”的名字的来由。尝一口,只觉得汁多、香甜可口,果肉细腻。
“晋州鸭梨已有2000多年的种植历史,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大唐名相魏征回晋州省亲,曾请御医用鸭梨熬制梨膏糖的故事。”一直负责晋州鸭梨申报商标工作的晋州工商局商广科黄春增科长介绍,清代咸丰补刊《晋州志》“土产”中对鸭梨详细有载;民国《晋县志料》记载晋县鸭梨“实大而圆,皮有细点,秋日成熟,甘如蜜,脆如菱,可以解烦消渴,境内彭头、吕家庄、河头村、西大留庄等村盛产之。每年销往外地,获利颇厚”。也就是说,从清代始,“晋州鸭梨”就开始大规模种植并颇有声誉。
来之不易的地理标志商标
今年3月28日,“晋州鸭梨”获准予以正式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而很多人也许并不知道的是,由于出口权限的数次变更等原因,“晋州鸭梨”经历了被称为“天津鸭梨”、“河北鸭梨”,最后重又回归本名的漫长过程,而此次对鸭梨原产地的核准和保护,更加来之不易。
新中国成立后,省果树研究所在这里建立鸭梨科研基地和出口基地,使果树管理逐步科学化,鸭梨产量、质量不断提高。因为当时从天津口岸出口,故被称作“天津鸭梨”。上世纪70年代,晋州鸭梨出口量持续增长,然而,由于那时外贸出口权只下放到省级,故被称为“河北鸭梨”。再后来,随着出口权全面放开和国内外客商直接考察采购,“晋州鸭梨”因其特有的品质,又逐步重新使用真实的产地名称。
如今,晋州全市鸭梨种植面积21.3万亩,年产量60.14万吨,产值8.63亿元;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欧盟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成功使用,更将为晋州鸭梨插上腾飞的“翅膀”。
“现在,已有河北鲜鲜农产有限公司、河北长城经贸有限公司等5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晋州市私营企业协会达成了‘晋州鸭梨’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使用意向。”据黄春增介绍,由于具有规范的生产技术规程和严格的检验制度,地理标志产品具有独特的品质特色和质量保证,可大幅度增加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消费者对“晋州鸭梨”的信任度及忠诚度,为促进当地果农增收、农业增效,进一步扩大其国内、国际市场的占有率,迈出了关键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