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贵阳市工商部门获悉,针对贵阳市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公司频频被侵犯商标专用权这一现状,南明区工商分局开展了共计23天的异地打假维权行动,查获假冒“老干妈”风味豆豉成品1780件、商标54100余张,为“老干妈”公司直接挽回经济损失5000余万元。(5月15日贵州都市报)
近年来,侵犯知识产权和商标专用权事件层出不穷,屡禁不止,冒牌产品非法竞争严重扰乱市场秩序,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查处不严,打击不力。今年3月初,贵阳相关部门接到“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公司的举报,称河南、湖南等地相继出现了假冒“老干妈”系列产品,立即指派执法人员跨省现场打假。通过暗访跟踪等手段查获多个制假窝点,当场查出成批量假冒“老干妈”商标系列产品、风味豆豉成品和大量制假原材料。对案值较大、涉嫌犯罪的已被移交当地公安机关处理。可以说,此次跨省打假行动对商业道德缺失、利欲熏心的厂家无疑是迎头一击,对遏制“问题食品”、保护传统品牌和消费者权益,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要看到,著名商标往往“在家一朵花,出门丑巴巴”。著名商标的侵权行为常因违法成本过低,“守土有责”的地方保护从中作祟而得不到及时的查处。出了侵权事件,在根深蒂固的地方保护主义庇荫之下,所在地的监管部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且,不少传统品牌成为“著名商标”的认定在于当地政府,走出本地就成为四处漂泊的“游子”,不能跨区域享受保护,在外地被看作是“一般商标”。这已成为商标侵权行为如割韭菜般查处一批又冒出来一批的主要原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物畅其流的市场机制之下,本地即外地,外地即本地。如果对外地著名商标在当地被侵权熟视无睹,置若罔闻,甚至是讳疾忌医,纵容包庇,搞不好某一天自家的著名商标在外地也遭遇到同样的厄运,轮到自己头上,将如何查处?打假“老干妈们”总是惊动娘家人,劳师而袭远,执法成本加大,且治标不治本,长此以往,进入一个屡查屡犯且变本加厉的监管怪圈,无论对产地还是外地,都将害莫大焉!
今天打了假“老干妈”,明天冒出假“茅台”来咋办?跨省打假“老干妈”是一道现实的监管考题。作为执法部门,必须确立依法行政理念,不能屁股指挥脑袋,内外有别,厚此薄彼,搞“选择性执法”。在加大对现有著名和驰名商标宣传力度的同时,建立区域性的商标协作执法行政网络,势在必行。通过监管制度的创新,增强执法协作效能,破除地方保护主义,维护良好的区域市场秩序,进而在全国形成打击商标侵权假冒行为的合力。各地监管部门应建立市场监督检查的通报制度,谁查到了商标侵权事件,要向上一级和事发地监管部门通报情况,以便当地监管部门一起围追堵截。
对频发的著名品牌商标侵权事件,最有效的监督手段就是上一级监管部门不定期开展“空降监管”,监管人员“互换空间”,排除干扰,实施拉网式的监督检查,对山寨品牌生产经营者加大处罚力度,支持民事赔偿诉讼,直至永远禁入市场,使之付出惨重代价。保障监管者公正公平执法垫底的一招就是问责到人,严明属地管理责任,直至对疏于监管者追究渎职失职犯罪。果如是,“老干妈们”家里家外一样香就不再成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