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小小的商标,被工商部门送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变成了农民增收致富的“利器”,市工商局自2009年起在全市开展贴心助农送商标活动,鼓励并引导农民和涉农企业利用商标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知名度。“商标富农”,让专业合作社、农户们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产品有了“身份证” 大学生“猪倌”尝到甜头
在荣边镇自贡市牧天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厂房里,张荩一身利落的打扮,2008年之前,谁也没有把这位川大的毕业生与“猪倌”联系起来,“合作社2008年6月成立,主要经营范围有种猪、商品猪养殖、销售以及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种养殖技术、信息等。”
张荩利用自己所学的优势,让牧天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渐渐走上正轨,让张荩没有料到的是,自流井区工商局为自己主动、无偿送来“牧天”牌商标,“对这方面意识比较薄弱,从来没有想过去注册商标,没想到送来的商标起了这么大的作用。”
“牧天”商标的注入,效果无疑是明显的。“这让我们思考合作社更大的发展,不仅仅光靠生猪养殖,要延伸自己的产业链,做出自己的品牌特色。”有了商标品牌打底,张荩说干就干,合作社果断注资492万元,在荣边镇修建了食品加工厂,解决社员生猪销售难、附加值低等问题,并开发了生猪以外的以冷吃兔为主的休闲产品,通过食品加工厂的自身发展,“牧天”牌系列肉制品已经进入了市内摩尔玛、大商、九鼎、日月等各大超市,同时还进入了成都、重庆、云南、贵州等市场。
“有了送来的商标,我们的发展更规范,产品有了自己的‘身份证’,做出了我们自己的特色。”张荩告诉记者,去年,“牧天”商标还被评为了自贡市的知名商标,同时,在尝到“商标”的甜头后,合作社还着手开发自贡盐帮菜文化,新注册“盐帮厨子”商标。
生态绿色产业 打造商标示范村
“印巴山菌业”、“生态林中”……在自流井区农团乡东升村,一枚枚赠送的“商标”已经成为促农增收的新途径。
“这里气温、湿度等很适合生态养殖,每年都有很多养殖企业想来农团发展。”东升社区书记罗忠诚告诉记者,“为了让合作社农民有商标意识,我们村上的干部逐一上门讲解注册商标的好处,开始很多农户意识不够,怕出钱,工商局免费为他们注册商标并赠送给他们,后来效益上去了,农户收入提高了,尝到了商标的甜头,才意识到商标的真正价值。农团的品牌产品在自贡甚至全四川都很很有影响力,2011年,我们村被评为全市商标示范村。”
“以前是背着背篼到处卖,现在销路广了,根本不愁销不脱。”这是自流井区农团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古常林的真实写照,从合作社刚刚成立起步,只有2万元的销售收入到现在上千万元,正是因为有了“印巴山菌业”这枚商标。“以前规模小,很分散,有了商标后,我开始打造品牌蘑菇,把市场也打开了,现在我们这里还有观赏式蘑菇,可以体验蘑菇采摘,提高了附加值。”
一枚生态鸡蛋,贴上了“生态林中”的标签,摆放在上海、深圳、广州等城市的超市货架上,价格能买到5元1个,位于农团乡的自贡市阳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依托这一品牌,大力发展绿色生态的“订单农业”,“我们的鸡蛋都是销往外地的城市,鸡蛋有了商标,客户采购的辨识度更高,也打响了一定的知名度。”公司销售部经理张诚告诉记者,商标品牌带来的效益,让公司开始又陆续注册了4个商标,希望形成自己的品牌圈。
增强品牌意识 变“要我注册”为“我要注册”
“我们每年对辖区乡、村经济状况进行深入调查,掌握农产品特色村基本情况和有关数据,挖掘地方特色农产品信息,形成调查表,确定帮扶重点对象”,自流井区工商局相关人员介绍,引导和鼓励帮扶重点对象形成“农民专合社(公司)+农户+商标”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近年来,区工商局指导申请商标12件。
据了解,在申请商标前,让农户增强品牌意识,变“要我注册”为“我要注册”。在申请商标中,开辟绿色通道,帮助查询拟用商标文字、图形,从选择商品项目到设计文字图形直至报送相关资料全程进行指导。截至目前,全市贴心助农送商标活动已向农村送出商标38件。(陈才兵 华沛 记者 陈莉媛 叶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