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爷,您慢点走”,11月初的天气有点冷,70多岁的秦大爷从100多里外到山东省威海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开完庭,秦大爷着急回家,书记员小杜来不及换制服就扶着秦大爷到公交站点去等车,过往的车辆行人纷纷让路,并向这个穿制服的小姑娘投来赞许的目光……
这是发生在山东省威海市中级人民法院的真实事例。今年以来,该院深入开展“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和“群众观点大讨论”活动,以更具亲民性和便民性的司法服务,赢得当地群众称赞。
红色教育,育法官爱民情怀
今年,威海中院开展了唱红歌、学党史、访旧址、讲为民“四位一体”的系列红色文化活动,让广大法官对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联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为民司法”四个字有了更生动的认识。
“事不在小,哪怕为当事人端一杯水,送上一把椅子,陪着他们聊聊心里话,也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种体现”,威海中院王继青院长说。
王老太的房子面临拆迁,8月22日,开发商通知三天后选择楼层和户型,而此时,一个不孝的儿子提起产权之诉,愁得王老太连连向法官诉苦,“我年龄大了,要是分个七楼可怎么住”,说着就掉下泪来。为帮助王老太解决选房的问题,威海中院的法官加班加点,以最快的速度将案件审结。当王老太拿判决书选到好楼层后,高兴得给法官写来多封感谢信。威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委书记王培廷也批示称赞,威海中院依法维护群众权益的做法好。
案例下乡,把便民司法送上炕头
“快来看啊,有人因为贿赂选举被法院判刑了”,在威海市高区怡园街道办事处某村的一个宣传栏周围聚集了十多个人观看法院张贴的案例。
今年,威海中院结合审判实践,推出案例发布制度,将近期与基层群众直接相关的房屋拆迁、土地承包、电话诈骗、交通肇事、贿赂选举等多发案例和热点案例制作成布告,在居委会进行公开发布,有的社区还将案例与社区报一起,直接送到了农民炕头上。
经过半年多的试行,在10月份召开的总结会上,居民代表一致反映,这些与生活相关的案例,他们喜欢看、愿意看。而且也对社区矛盾化解起到了很好的预防和指引作用。“这个案例很有用”,一位村民代表说:“你们一定要多发几期。”这几天好多人都接到了冒充法院的诈骗电话,在看到了相关案例后,村民们心里有了底。不但不用担心“法院的传票送上门”,还能理直气壮扣上电话,把号码反映给当地派出所。
真情帮扶,拉近法官和群众距离
为开展好以资助群众、改善民生为重点的“一帮一”结对扶贫和“两个联系”活动,威海中院向荣成市虎山镇东双庙村出资6万元硬化道路,栽种花卉,使村内面貌焕然一新。为了让村民早日脱贫致富,威海中院还聘请了种植专家到村内实地考察、指导该村因地制宜发展种植业,增强“造血”功能。
在“结穷亲”活动中,王继青院长率先与东双庙村的孤寡老人张大娘结成了“穷亲”,并先后三次到张大娘家探望。“从没见过这么大的官”,张大娘激动地说,“而且一来就叫我‘大娘’,还给我送钱,真是太感谢了。”目前,威海中院已经有124名法官与威海一、二中、乳山市崖子镇敬老院等6个基层单位的126名贫困学生、孤寡老人、残疾人结成帮扶对子,累计捐助财物14余万元。此外,法官们还与帮扶对象一一见面,留下联系方式,每逢过年过节到家中走访。如今,法官与他们的“穷亲戚”已经结下了浓厚的情义。
民本司法,为诉讼当事人救急解难
8月11日,威海中院立案庭在财产保全过程中,本着“以当事人为本”的理念,在立案当天就耐心做当事人的调解工作,最终使原告威海某果蔬公司与被告荣成某果蔬公司的购销合同纠纷得到圆满解决,双方握手言和。
这种充分考虑当事人利益,主动化解社会矛盾的案例在威海中院还有很多:7月11日,经威海中院调解,一对官司打了 16 年,一度大打出手的婆媳,就50万的遗产达成一致意见重归旧好;4月20日,经威海中院调解,德国“彪马”品牌的注册商标所有人起诉本地知名企业的的4起案件,提前得到赔偿,申请撤诉,拟定起诉的其他25起纠纷不再立案……
近年来,在审判执行过程中,威海中院总是时时处处把当事人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考虑,充分发挥司法的能动性,除民忧、帮民需、救民急、解民困,帮助当事人解决了不少实际困难,也赢得了当地群众的一片赞誉之声。仅2011年,因为妥善处理案件,威海中院各庭室就收到群众送来的感谢信和锦旗32件次,并先后10余次受到威海市委主要领导批示表扬。
来源: 中国法院网
责任编辑: 胥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