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新社会管理的过程中,应把“北京精神”内化成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
丁元竹(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教授):任何一种制度背后都有一套价值体系,要了解这套制度,一定要理解其背后的价值体系。所以,在“北京精神”被提炼出来并被公开发布之后,应该努力使其成为社会管理创新的价值基础。
社会管理首先是规范社会行为。这里的规范包括两种:一是正式的社会规范,即法律法规;二是非正式的社会规范,即行为规范。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社会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利益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群体差距等等。有些差距是必然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可避免的。对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社会差距现象,我们需要用包容的态度去对待。
社会管理还要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应对社会风险。这就需要从过去单一的政府管理转向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企业参与的社会治理。北京有很多志愿者活动,2008年奥运会,北京有170万人参加了场馆志愿者、城市志愿者和其他志愿者活动。当前,北京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可以通过志愿精神与爱国精神的结合,把北京的志愿服务推向更高水平。
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的最终落脚点是改善人民的社会生活,即改善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社区、个人与社会之间以物质生活为基础、以社会交往为核心、以精神满足为基础的公共交往活动。北京的社会管理一定不能脱离这样的前提来考虑。诸如文化建设,怎么让文化更加贴近老百姓生活,更加贴近人们的行为方式,这是当前讨论文化问题时一定要考虑的。社会管理也是如此,只有当社会管理贴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提升老百姓的生活品质,才能够为老百姓所关注。因此,一定要避免在文化建设中见物不见人的现象,避免在社会管理中见组织不见人的政策。
北京是一个大都市,接近2000万人口,有800万是外来人口,如何包容这些外来人口,提升社会管理的融合水平,非常重要。北京市可以在人口管理、财政体制,包括人口的融合项目设计中做一些创新性探索。另外,还要创新对外国人口的管理。去年的人口普查表明,北京市的境外人口几乎占到全国境外人口的1/10。这些人有自己的生活诉求、生活方式和精神生活,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是我们过去在低水平经济发展阶段不曾考虑而到了现阶段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需要强调的是,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过程中,应把“北京精神”变成一个内部法则,一种重要文化,内化成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这对于提升北京市的社会管理水平非常重要。
推动首都加快形成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双轮驱动发展模式
史秋秋(市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北京提出了发挥全国文化中心示范作用的要求。北京市委常委会会议也强调指出,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中心城市。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实施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双轮驱动战略,率先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是北京对科技与文化紧密融合关系的深刻认识,是首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的重要战略任务。
北京既要在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当好火炬手和排头兵,又要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建设在国际上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文化中心。北京市社科联作为首都社会科学界学术性社会团体的联合组织,将积极号召并自觉引导首都社科界的专家学者深入研究和把握首都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进一步提高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敢于担当、敢于碰硬、敢于创新的精神,积极投身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伟大事业中,为推动首都成为展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推动首都加快形成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双轮驱动发展模式,做出首都社科界应有的贡献。
应把加快国际化功能建设,作为北京城市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
段霞(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当前,北京的城市管理创新应该朝着什么方向努力呢?我认为可以朝着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第一,通过管理创新加快城市的国际化功能建设。一方面消除制约国际要素正常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实现国际要素流动的便利化,增强北京服务全球、辐射世界的能力;另一方面,改进对城市发展的评价方法,确定国际要素对城市发展实际贡献率分析指标,对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实际工作进行科学考核。
第二,通过管理创新培育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式。北京已经在全国率先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需要继续培养以服务经济、体验经济、文化创意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形态,以及以个性化、创意型、参与式等为特征的新的城市生活方式和市民被授权进行自我管理的新模式。
第三,通过管理创新改变传统的扩张型发展模式。方式可以有很多,如全天候服务、虚拟空间建设、地下空间开发、向山区要地、首都圈同城效益、借津出海等,从时间和空间两大领域拓展城市承载力,确保城市和谐发展和安全运行,建设成对环境负荷最小的榜样城市。
第四,通过管理创新还老北京人家园梦想。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是要努力创造一个传统的商贾作坊、老四合院仍能满足百姓需求、具有浓郁民间文化和鲜明地域特色的欢笑集市。让全体市民以创意性、个性化表达,主动参与城市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五,通过管理创新是北京成为让市民心仪的模范城市。城市首先应该是宜居的、生活性的,然后才是观赏性的城市。城市管理在盘活城市各种资源时,一定要照顾到各种人群的利益,这样才能使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成为享有美誉的城市,从而让所有人都能享受到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发展成果。
刘殿锋(中国移动北京分公司副总经理):“无线城市”已成为当今城市信息化和现代化的一项基础设施,是衡量城市运行效率、信息化程度以及竞争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当前,北京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建设“无线城市”,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是保障城市服务运行的一把“金钥匙”,将帮助北京市提高资源配置和发展的质量与效益,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作为智慧北京建设的核心基础工程,“无线城市”建设的基础是规模化进行WLAN无线网络覆盖,同时推动智能交通、数字社区、精准农业、智慧旅游、节能管理、安防监控等智能城市管理工程,从而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当前北京无线城市建设涉及的“基础网络、市民主页、物联网”三大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果,正朝着全国最好、世界领先的“无线城市”建设目标前行。
创新离不开知识产权的支撑,首都知识产权战略重点要突出
徐正祥(中关村知识产权促进局局长、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北京代办处主任):创新需要鉴别和评价机制。创新作为经济学的范畴,是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诉求,本质上应是创造利润并通过利润反哺创新。这些都需要机制去保障。
在经济市场化、市场全球化、知识产权国际化的今天,知识产权是解决创新质量和创新可持续性的现实路径。按照创造型、新颖性、实用性,把创新过程和创新成果固化、法权化;按照公开性、可诉性,终身检视创新的合法性、合理性;按照禁止重复授权原则和先申请原则,避免重复创新造成资源浪费;按照地域性、时间性,赋予创新主体在一定时空享有创新收益的垄断权,从而实现对创新质量有效持续的审查,对创新创造利润、利润反哺创新的利益机制提供法律保障,避免了创新的盲目性、虚假性、无序性和重复性。一句话:创新离不开知识产权的支撑、创值与增值、激励、规范、评价和保护作用,需要知识产权巩固创新和发展创新的每一步,所以,知识产权彰显创新驱动。对一个创新型国家来说,必然是知识产权质优量多的国家,对一个创新型城市来讲,必然是知识产权质优量多的城市。
“十二五”期间,北京市知识产权工作以实施首都知识产权战略为主线,加快发展知识产权产业和知识产权服务业为重点,服务中关村、中央在京单位和中小企业,为首都率先实现创新驱动、智慧增长夯实基础、提升能力、优化环境。中关村将继续先行先试,发挥知识产权发展的龙头作用,加强中关村国家知识产权制度示范园区建设,在以下方面有所作为:一是建立以知识产权为导向的政策体系。坚持技术创新可合法产业化,加强产业政策、区域政策、科技政策、贸易政策与知识产权政策的衔接。二是在政府投入项目中引入全流程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以此作为政府投入项目之管理、考核、验收的根据。同时强化高新区、开发区、产业基地、孵化器与知识产权的融合,形成知识产权产业集群,使之成为推动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强大引擎。三是建立知识产权流通转化体系。引导社会以转让、许可、入股、质押等实现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促进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商用化和产业化。四是加大对知识产权管理的政府投入。从我国实际来看,需要加大财政对知识产权管理投入,并逐年有所递增,达到与研发投入相适应的水平。
- 上一页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