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入世的担心
和汽车、纺织等诸多前怕狼后怕虎的行业不同,入世十周年,家电业面对十年前的入世算是波澜不惊。因为在此之前中国家电业已经是狼烟四起,是最早开放和最早参与全球化竞争的行业。所以中国入世谈判的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在谈到家电入世时曾说中国家电是一个皮实的孩子,基本上采取了不保护的谈判方针。
在一家企业的展厅里,陈列着三件十分珍贵的展品——世界上第一代电视机、第一代彩色电视机以及中国第一代自主生产的电视机的原型。
1925年,英国人约翰.贝尔德首次装配成功世界第一台电视机,这被称作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33年后,中国第一台电视机才诞生,谁也没有想到,80多年后,中国成为了世界最大的电视生产和消费国。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一批家电洋品牌早已捷足先登,索尼、松下、东芝、日立、LG、三星和飞利浦等纷纷在国内建立生产基地,以便取得品牌和价格的双重优势,与迅速发展的中国家电相抗衡,国内的海尔、长虹、TCL、康佳、海信等本土品牌也不敢示弱,经过多轮价格大战后,2000年,本土品牌和洋品牌在国内家电市场几乎平分秋色。
中国电子企业协会会长董云亭说,到2001年,国产的彩电跟三资企业,占比基本上是6:4。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谈判进入最后阶段。时任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回忆,实际上,当时中国家电及电子信息行业是入世谈判桌上最没有压力的行业。
龙永图说,那时整个家电行业确实就像一个很皮实的孩子,它不像其它的行业需要保护,谈判当中需要保护的行业太多了,所以常把家电行业当成筹码抛出去。
推荐阅读
与其它行业不同,家电及电子信息产业是国内最早开放的行业,入世前已经经历了一系列的洗牌和行业竞争,2001年,国内的家电及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已经位列全球第三位。家电及电子信息产业的入世谈判,并没有遭遇太多周折。但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对全面开放的全球市场,面对国外上百年的品牌、技术和规模的家电企业,失去关税和配额限制保护的中国的家电企业,是否真的能够经得住挑战呢?这也是当时很多行业内人士心里的疑问。
中国家用电器行业协会理事长姜丰表示,当时除了海尔,大多数企业的销售规模都不到十亿美金,而国外大公司有几百亿美金,怎么竞争?
中国电子企业协会会长董云亭告诉记者,无论是技术、品质还是成本,中国跟国际都有一定的差距。
经过2000年价格大战后, 中国家电已经进入微利时代,大多数企业的营销手段和网络相对滞后,与跨国公司相比,在诸多方面处于劣势,担忧的情绪,也在家电行业内蔓延开来。
格力总裁董明珠说,国外企业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产品,还有高端的技术,所以大家都感觉狼来的压力特别大。
万和总裁卢楚雄也表示当时心里没有底。
然而,十年后的今天,在全球市场上热销的所有家电产品中,中国生产的彩电、冰箱、空调等45类产品销量稳居全球第一。家电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总额已经由2001年的1241.1亿美元上升到2010年的10128亿美元,增长了8倍,平均每年增速为23%,远远领先于GDP增幅和整个进出口的增幅。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家电产销大国。
二、冲出国际
2001年中国家电业刚刚经历过一轮残酷的行业洗牌,其手段就是近乎于自残的价格战。刚刚喘息甫定,又要迎战虎视眈眈的国际家电巨头。中国家电企业是各自迎战还是抱团取暖呢?
2004年,国内彩电行业风起云涌,中国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日趋成熟 ,以TCL为代表的一批企业开始将目光放眼世界。
TCL的掌门人李东生认为,内线作战和外线作战并举,才能抗衡国外那些跨国企业的竞争
就在这一年,以等离子和液晶为代表的平板电视,首次在国内超过了传统的CRT(模拟)彩电销量,TCL的掌门人李东生认为这是一个突破口,2004年1月29日,TCL并购了法国汤姆逊公司,这家曾经多年占据着全球彩电业霸主位置的百年老店合资组建TCL-汤姆逊电子有限公司。TCL也由此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彩电企业。
李东生说,他们评估之后,觉得汤姆逊业务还是很有价值的,能够帮助他们快速的建立一个全球的产业结构、全球的品牌和市场渠道,另外能够提升他们自己的技术力量。
与此同时,各家彩电企业轮番上阵,一场平板电视市场争夺战如火如荼。
2004年12月,长虹宣布投资十亿人民币全力进军平板电视。创维则宣布要建中国最大的平板电视生产线,但同时还是投资8700万元发展高端背投项目。
同是这一年,海信、厦华、创维、上广电的平板电视产品,将TCL和长虹这两个CRT时代的老大抛在了后面。与此同时,夏普、松下宣布停止在中国市场CRT彩电的生产,全力打造大屏幕液晶电视。而索尼、三星、LG、日立等纷纷将高端彩电生产基地搬到了中国。
彩电未来的主导,究竟是液晶、等离子还是背投,谁都不知道答案
2005年,TCL与汤姆逊彩电业务的合并刚刚完成,传统彩电在欧洲商场里就突然卖不动了。2005年到2006年,液晶电视增长了两倍,到2006年,市场上销售的电视一半都是液晶的,而两年前还只有5%到10%。日韩企业主导开发的液晶平板电视,让汤姆逊的数字光显电视技术迅速变成了昨日黄花。
掌控并购大局的李东生,对突如其来的市场变化和技术转型同样没有充分准备,营业仅仅8个月,新成立的 TTE公司就亏损1.4亿元人民币。
李东生说,企业经营,无论是国内的业务还是国外的业务都会有困难,由于对国外的经营环境不了解,开始国际业务的时候规模也比较大,所以犯的错带来的损失就会比早年在国内创业的时候犯的错误带来的损失要大得多。
在中国彩电业努力捕捉机遇的过程中,遭受波折的显然不只是TCL一家,在平板电视迎来大发展的 2004年至2005年,中国市场40多家彩电品牌,在平板电视的市场占有率明显提升,但利润却是“猛跌”。三星,索尼等外资企业发动的价格战更令危局雪上加霜,2006年国产彩电出现全行业亏损。
中国电子企业协会会长董云庭说,我国还是核心关键技术太少,都掌握在别人手中。
无论是跟国外企业的并购合作,还是在中国市场上的短兵相接,开放的竞争环境都让中国彩电业在一次次的阵痛中成长。从2007年开始,创维、TCL、海信、等品牌逐渐占据上风,到2008年下半年,六大国产平板品牌的市场占有率重新占到了七成。从2009年开始,TCL逐渐走出了阴霾,借助国际并购和全球化的经营规模,TCL已经在8个国家有自己的工厂,在30多个国家建立了自己的销售机构,TCL从一个中国企业走向了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
李东生说,他们海外业务大概从当时的30多亿人民币,做到今天200多亿,而且大部分都是品牌业务。
入世十年,面对洋品牌的长驱直入,中国品牌不仅在国内彩电市场 占据主导地位的局面已经确立,而且,中国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彩电生产和出口国。
2010年,中国彩电产量1.18亿台,其中出口6628万台,占到总产量的58%。出口量比2001年的1166万台翻了6倍。长虹、海信、TCL、海尔等品牌为代表中国本土彩电,在东盟、非洲、南美等国家建立了完整的研、产、销体系,产品出口到了包括欧美在内的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电子企业协会会长董云庭说,不断确立中国在国际上开放的形象,也就是不断确实中国在国际上的产业地位,这是WTO带来的较大的功劳。
- 上一页
- 下一页